此地别燕丹(此地别燕丹,壮士发冲冠——初唐四杰之骆宾王篇(二))

此地别燕丹

“此地别燕丹,壮士发冲冠。昔时人已没,今日水犹寒。”骆宾王写下了这首著名的《于易水送别》,取意于荆轲刺秦王。这首诗后人一直搞不明白骆宾王到底是在送谁?也许他送的正是他自己,风萧萧兮一水寒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随后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,老骆同志义无反顾的加入其中,并满怀激情地写出了那篇震铄古今的《为徐敬业讨武曌檄》。史称,当武则天读到“一抔之土未干,六尺之孤安在?”时,极为震动,抬头惊问这谁写的?左右回答:骆宾王。武皇大呼:宰相安失此人?这么有才华的人不为我所用,这是宰相的失职啊?
因为这两句话写的实在是太有煽动性了:“兄弟们呐!先帝坟头的土还没有干透,我们的幼主却已无人可托,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?”这句话非常能够调动朝廷老一批公务员的情绪,同时又直击武则天的痛楚,极具杀伤力。可是武皇毕竟是武皇啊,虽然在读完檄文之后反复点赞,但同时也冷冷的说了这样一句话:骆宾王的文章固然了不起,但徐敬业的武功却未必匹配得上。
果不其然,徐敬业兵起兵后,为了一己私利,他竟要攻打有帝王气的南京(想在哪里建都,搞一块地盘)。因此,徐敬业丢失了一举攻下洛阳,让武则天来不及调兵遣将的先机。优柔寡断,错失良机;让武则天有了喘息的机会,很快兵败。徐敬业兵败后,骆宾王也不知所踪。对于骆宾王的结局历来存在着争议,《资治通鉴》说他是与徐敬业一同被杀,《朝野佥载》上说他是投江而死,《新唐书》说他是亡命不知所之,《本事诗》中说他是出家做了和尚。
相传,唐朝诗人宋之问,当时他被贬官放还途径杭州灵隐寺借宿,当天夜里,宋之问在灵隐寺的庙宇间闲庭信步,看见远处山峰一片郁郁葱葱,和寺中的殿宇连在一起,显得如此诗情画意,再一次勾起了他浓厚的诗兴,便脱口而出:“鹫岭郁岧峣,龙宫锁寂寥。”这首诗的起句就此诞生,只不过,写到这里他的灵感却戛然而止,任他将这句反复的诵读,还是始终无法得出下文。就在他反复口诵想得出下句时,忽听禅房中有人开口:“鹫岭郁岧峣,龙宫锁寂寥。楼观沧海日,门对浙江潮”。宋之问听的此句如醍醐灌顶,顿时思如泉涌,一首诗作就此一气呵成:
《灵隐寺》
唐 · 宋之问
鹫岭郁岧峣,龙宫锁寂寥。
楼观沧海日,门对浙江潮。
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飘。
扪萝登塔远,刳木取泉遥。
霜薄花更发,冰轻叶未凋。
夙龄尚遐异,搜对涤烦嚣。
待入天台路,看余度石桥。
当晚与老僧攀谈数语后,老僧便借口身有不适想早点休息,便关门谢客睡觉去了。宋之问也只好识趣离开,然而他一夜辗转难眠,深深被老僧这句:“楼观沧海日,门对浙江潮”所震撼。虽用语浅近,通俗易懂,而意象宏大,气势磅礴,显示出作者心中有万千丘壑这种境界远远在他之上,等到天刚刚放亮,宋之问就赶紧起身来到了昨夜那间禅房,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,那老僧也不见了踪影。
经过在寺里询问,他从一个小和尚口中得知,昨夜和他对诗之人乃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,只是今天一早,天还未亮时就已离开灵隐寺,云游天下去了。以传奇登场,以传奇谢幕。也恰如其分的回应了祖父的:“观国之光,利用宾于王”。骆宾王虽然已经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中,但他那昂扬的诗篇,高洁挺拔的人生姿态,将会永远的绽放在初唐诗坛的夜空之中,成为那一束颜色不一样的烟火。

此地别燕丹相关文章

赞 (0)
版权声明